一万小时定律,走向顶尖高手之路
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丹尼尔·卡尼曼在他的《思考,快与慢》中提到大脑的决策机制,带我们体验了一次思维的终极之旅。卡尼曼认为我们的大脑有快与慢两种作决定的方式。常用的无意识的“系统1”依赖情感、记忆和经验迅速作出判断,它见闻广博,使我们能够迅速对眼前的情况作出反应。
但系统1也很容易上当,它固守“眼见即为事实”的原则,任由损失厌恶和乐观偏见之类的错觉引导我们作出错误的选择。有意识的“系统2”通过调动注意力来分析和解决问题,并作出决定,它比较慢,不容易出错,但它很懒惰,经常走捷径,直接采纳系统1的直觉型判断结果。
用大白话描述卡尼曼所说的“系统1”和“系统2”就是“直觉和理性”,可以类比为汽车的自动驾驶和主动驾驶。“人们眼中的天才之所以卓越非凡,并非天资超人一等,而是付出了持续不断的努力。1万小时的锤炼是任何人从平凡变成世界级大师的必要条件。”这是畅销书作家拉德威尔在《异类》一书所提出的一万小时定律,让我们看到了只要通过大量的主动练习,我们的大脑决策机制就可以在“主动驾驶”和“自动驾驶”之间切换。
NBA职业球员雷·阿伦职业生涯投出了2561个三分球,打破了联盟记录。记者问他是如何做到的,他投篮的时候会想什么。阿伦回答说:“如果你在投篮的时刻意瞄准,那么瞄准的那一刻,也就是你把球投到篮筐左边或右边的时候。你只要瞄准,就会有各种错误发生。要想投进,你只需走到一个能够舒服投篮而不必瞄准的位置。。。接着只要起身跃起,手腕一翻,篮球就自己飞进篮筐了”
为了能做到这一点,雷·阿伦除去日常的练习不说,他经常会提前三个小时到赛场练习投球。大量的、有意识的练习才会让他在赛场上把投篮的动作交给“自动驾驶”的系统去控制,让一切自然而然地发生。
再举个我们日常生活常见的例子,考过驾照的朋友应该都所有体会。刚开始学车的时候,都会特别紧张,每个动作都小心翼翼,到了路口东张西望,打个方向盘还要数圈。这个时候,就是“主动驾驶”系统在发挥作用。等驾驶技术成熟了,变成老司机之后,一切动作都驾轻就熟,这个时候开车几乎不用在动脑筋了,都是“自动驾驶”系统在发挥作用。这个时候,你可以做到一边开车、一边听音乐,甚至还能欣赏一下沿途的风景。
除了利用一万小时定律让我们的一些决策和技能,从“主动驾驶”切换到“自动驾驶”之外,日常生活中如果能做到两个系统的自由切换,就可以极大提升我们的决策效率。
第一,学会把不重要的事情交给“自动驾驶”。乔布斯、扎克伯格的着装风格相信大家都有所耳闻。乔布斯数十年来保持同一套装束,为的就是把所有精力都用在最重要的事情上,而不是拿来想每天应该穿什么衣服这样的琐事。扎克伯格打开衣柜全部都是灰色的短袖和卫衣。我发现,取得很大成功的人都极其重视自己的精力管理,把精力集中投入到重要的决策上,不在鸡鸡毛蒜皮的小事上分心。
第二,使用“自动驾驶”之后,积极用“主动驾驶”进行复盘。将自己数量的工作交给“自动驾驶”系统去处理,你就会对这件事的重视程度降低,也就失去了进步的机会。这也是践行一万小时定律最大的障碍,绝大多数人都会在自己擅长的水平上止步不前。复盘可以避免掉入这个陷阱,看清自己的位置,积极去挑战更高的难度,不要让自己停留在舒服的地方,这样才能不断提升我们的自身水平。
本文作者:潘德成
发布时间:2021-10-05 15:49:26
本文链接:https://www.pandecheng.com/articles/202110/151.html
本博客所有文章除特别声明外,均采用 CC BY-NC-SA 3.0 CN 许可协议。转载请注明出处!
如果你想和作者深入探讨一下,请添加作者个人微信,添加请备注“博客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