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德成

让我们面对现实,让我们忠于理想

思维模型:闭环

发布于2021-09-19 11:06:39

科学家经过观察发现,蚂蚁外出搬运食物的时候,不管地形多么复杂,距离食物多么遥远,它们总能找到一条最优路径。原来,每只蚂蚁一开始都会随机选择一条路线,并且留下一种叫信息素的物质。

最后,短路径上的蚂蚁数量总是比长路径上的蚂蚁数量多。因为路径短,相同时间内蚂蚁往返的次数就越多,在路上留下的信息素也就越多,其他蚂蚁就会慢慢聚集到这条最短路径上了。

蚂蚁不停地重复这个过程,最终总能找到一条最优路径,这就是著名的“蚁群算法”。同理,如果我们在生活中每完成一个小闭环,就像蚂蚁随机选择路径一样,单个闭环可能非常简单,但当多个闭环或路径的信息聚集起来的时候,我们就能找到最优解。说白了,我们就是要在自己的工作和生活中运行这套“蚁群算法”,从而找到最优路径。

工作的闭环

工作中形成闭环,可以算得上一个合格职场人的基本素养。对于工作闭环意识强的人,给人的感觉就会特别靠谱。需要团队协同的事情,你总会及时收到反馈。闭环能力强的人,他们不会把自己变成一个黑盒,不会等到别人来问或来催工作进度。这些人的工作闭环能力,可以总结为:凡事有交代,件件有着落,事事有回音。

刚才说“凡事有交代,件件有着落,事事有回音。”这三点,本质上就是不断开和协作网络的链接。你从协作网络上接到一个信息或者任务,处理完毕之后,一定要再反馈给网络,确保两头连接。

比如,你可能接到过有人发来这样的信息:“我手机快要没电了。咱们先聊着,等下万一我没声了,就是手机断电了。我20分钟之后能充上电,先跟你说一下。”这样的人,不管是生意伙伴还是生活伴侣,都差不到哪儿去,都是靠谱的人。

认知的闭环

当我们拆解大脑认知过程的时候,可以发现我们的大脑从获取信息到采取行动可以拆分成四个动作,分别是感知、认知、决策、行动。如果我们积极地做上面四个动作,就可以完成认知的闭环。

这是一种螺旋上升的认知增长模式,每一层都是独立的认知循环。新的循环会把上一次循环的结果作为已知条件,于是越来越接近螺旋结构顶端的终极目标。

遇到问题,我们与其闷头憋大招,不如快速行动,先完成一个闭环再说。勇于尝试,不停修正,自然能一步步逼近问题的最优解。在认知闭环这事上吃亏大多都不是“怎么做”的问题,而是“做没做”的问题,真正的问题在思维方式上。

闭环是为了形成一个反馈系统,给需要协作的人或事,更是给自我的认知一个交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