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质量的产品为什么在中国很难成功
经济学家何帆有个解释高质量的产品为什么在中国很难成功的思考框架,我认为比较准确地说明了中国当下企业所面临的市场困境。
中国企业的生产能力有一个特殊之处,那就是在诞生之初是被海外市场激发出来的。这就导致了中国的厂商只会做外销,不会做内销。改革开放初期“三来一补”的贸易形式,直接影响了今天的市场格局。
沃尔玛最早进入中国,主要是在采购货物,然后卖到国外去,在这种“沃尔玛模式”下,企业只是负责生产,对于如何把产品卖给消费者或针对消费者需求开发新产品这些能力是没有锻炼出来的。
家乐福1995年进入中国,也带来了“家乐福模式”,这让家乐福一度成为零售行业的标杆,也是零售行业的“黄埔军校”。家乐福模式和沃尔玛模式最大的不同是渠道商去风险化,让生产商来承担风险。渠道商搭建基础设施,提供卖货的机会,卖货是生产商自己的事情。
除此之外,要进入家乐福你要交“通道费”、“堆头费”、“条码费”、“促销费”等等名目繁多的费用。如果卖不掉渠道商可以要求退货,如果卖得少,你要补交保底费。
更让生产商头疼的是,渠道商会想方设法把付款账期拉长,拖一两个月再付款是很正常的。被占用的资金,渠道商可以拿来开更多的门店,有更多的渠道,对生产商的溢价空间进一步增加。
随着中国零售市场的发展,“家乐福”模式被百货商场、电商平台演绎得淋漓尽致。所有的平台都在构建基础设施,卖货还是生产商的事情,除此之外你要交各种各样的费用。百货商场直接沿用家乐福的超市模式,电商平台就是要砸钱做各种各样的推广,花钱买流量。
在电商广告平台的竞价模式下,广告成本越来越高,利润空间小的产品根本做不了推广。那些偷工减料的小厂反而更容易压低价格,想要生产高品质产品的大厂反而更不容易生存,又成了劣币驱逐良币!
从家乐福到百货商场,从国美、苏宁到万达,从物美、永辉到天猫、京东,其实所有的内销本质上都是一个模式。这种模式就是渠道商挤压生产商。这种模式导致了两个结果:在生产端,那些生产高质量产品的国内生产商,生存空间并不大,并且持续地被挤压。在市场端,垄断销售渠道的公司,并不真的重视消费者的需求或者销售。
本文作者:潘德成
发布时间:2021-09-19 10:42:36
本文链接:https://www.pandecheng.com/articles/202109/134.html
本博客所有文章除特别声明外,均采用 CC BY-NC-SA 3.0 CN 许可协议。转载请注明出处!
如果你想和作者深入探讨一下,请添加作者个人微信,添加请备注“博客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