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应该远离这几类文章
我记得,几年前我老婆参加了支付宝的一个活动,获得了一张优惠券,可以是在要使用这张优惠券的时候,找了几分钟,点开了几十个页面也没有找到优惠券放在哪里。她向我救助,我接过手机,只点了三下就找到了这张优惠券。老婆说:“你是怎么知道优惠券在哪里的?”。我说:“很简单,站在支付宝产品经理的角度去想就可以了”。
原来,她一直在活动页面找来找去,想再现她参加活动的全过程,认为优惠券应该在活动的最后一个链接里面。我没有问她参加了一个什么样的活动,我只是想如果我是支付宝的产品经理,我一定会设计一个优惠券中心一类的功能,把所有优惠券集中在一起方便用户查看和使用。带着这个思维,我直接去用户中心页面找优惠券中心,果然就让我找到了。
做了产品经理之后,让我除了使用者角度,还多了一个设计者角度,这样我对互联网产品的认知更加深刻了。这段时间的连续写作除了提升了写作能力之外,还有了一个意外收获,那就是快速判断一篇文章质量的能力。我现在对朋友圈转发、订阅公众号推送的文章,打开之后扫上几眼对文章的质量就有了大概的了解,是否深入阅读或关掉页面可以很快得出结论。写作带给了我另外一个角度来看文章,之前只有阅读者这一个角度,现在多了一个写作者视角,所以看东西更清晰了。
不好的文章没人爱看,浪费时间不说还毒害人心。要想远离这些文章,首先要做就是找出它们。我自己通过观察和总结,发现一篇不好的文章都会具备以下的一个或几个特征:
1.写作动机不良。
写作动机是我们判断一篇文章质量非常重要的判断依据,我们应远离动机不良的文章。动机不良的文章一般都藏着作者不可告人的秘密,夹带了不少作者本人的私货。这类文章一般都会利用人性的弱点,诱导读者接受不符合基本规律的观点。如利用人们“速成、贪婪、一劳永逸”等弱点,诱导阅读一些观点片面的文章。
例如写作中的“春秋笔法”就非常具有误导性,采用这种写法的文章会不自觉的落入作者精心设计的套路中。如“特朗普总统在国会会议结束后,点了一杯白咖啡”。这本来是非常正常的一件事,如果采用“春秋笔法”来写就是另外一番景象了。“在黑人仍遭受各种不公平待遇的今天,特朗普总统在国会会议结束后,点了一杯白咖啡”。怎么样,看了这句话你会不会认为特朗普是一个种族主义者呢?
2.主题不唯一。
主题唯一是一篇好文章必备的条件之一。好的写作者都知道专注和聚焦,一篇文章能说清楚一件事或解答一个问题都不是能轻易做到的,如果再发散一下,读者肯定是一头雾水,不知所云。主题不唯一的文章,是很难让人坚持读完的。我的建议是,当你感觉读不下去、不明白作者要讲什么的时候,应果断放弃阅读,不要浪费时间。
3.存在逻辑谬误。
逻辑谬误是削弱论证的那些缺陷。学会在自己以及他人的文章中找出逻辑谬误,可以提高对自己的、读到的、听到的论证的评判能力。网络上存在逻辑谬误的文章非常常见,有些可能显得非常令人信服,至少对于不具有批判性思维的读者来说是如此。
常见的逻辑谬误有:以偏概全、事后归因、滑坡谬误、类比不当、诉诸权威、草人谬误和转移论题等。限于文章的篇幅,这里对具体的逻辑谬误就不展开讨论了。有心的你,可以自行百度这些逻辑谬误,并在实践中不断的提升自己的评判能力。
4.捏造案例,引用的数据没有有来源。
现在很多网文都懂得用大量的数据和案例来证明自己的观点了。网文所引用的数据大多都是道听途说的二手数据,这些数据的真实性非常值得商榷。案例大多也都是捏造的。相比寻找真实案例,捏造案例是非常容易的,作者可以根据文章的需要随意捏造一个案例,省时省力还很贴切。
去年知乎上有个“海贼-王路飞”的答主,虚构了244个身份在知乎上回答网友的提问,很多回答都获得了相当数量的点赞,被称为“知乎最有故事的男人”。他的每一次回答问题,都会变换一种身份。时而是吸毒八年的瘾君子,时而是受小人加害的公司老板;时而见义勇为被打成十级伤残,时而存款8000万成为裸贷受害者;当过医生,玩过代驾,干过民警,做过渔民,得过肿瘤,甚至担任过伊拉克战争的现场报道员……
5.不能制造启发感。
好文章和差文章在思考深度、洞察力和知识广度上会有明显的差别。当我们阅读一篇好文章时,会引发很多的思考和联想,会经常发出“哦,原来是这个样子”的感概。优秀的写作者往往都是知识渊博,在遣词造句往往会有一些超出你认知视野的新内容。一篇好文章会让读者有醍醐灌顶之感,文章读起来会回味无穷,让人生怕读到结尾。相反,一篇不好的文章,你根本就读不下去,更他不上给读者带来启发感。
本文作者:潘德成
发布时间:2018-12-22 17:26:16
本文链接:https://www.pandecheng.com/articles/201812/117.html
本博客所有文章除特别声明外,均采用 CC BY-NC-SA 3.0 CN 许可协议。转载请注明出处!
如果你想和作者深入探讨一下,请添加作者个人微信,添加请备注“博客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