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德成

让我们面对现实,让我们忠于理想

工具的另一面

发布于2018-11-10 23:18:55

诸葛亮在《便宜十六策》思虑篇中说:“欲思其利,必虑其害,欲思其成,必虑其败。”这句话说的是一件事情都是有对立的两面的,有好处必然会有坏处,有成功的可能,必然会有失败的可能。让人惊讶的是,在现实工作和生活中,事物的两面性往往会被我们忽略掉。

很多企业的员工都说,千不怕万不怕,就怕老板参加培训班或读了某热门书籍之后各种折腾公司。从讲师或书中学点新概念,要马上在公司落地,从来不会考虑利弊及适应性。在公司一通折腾之后,弄的鸡飞蛋打、人心惶惶,也没弄出个所以然来,最后也就不了了之了。

我们都知道,有一种非常著名的制定目标的方法,叫SMART原则。SMART是五个英文单词的首字母组合,分别代表:具体的(Specific)、可衡量的(Measurable)、可达成的(Achievable)、现实的(Realistic)和有完成期限的(Timeline)。这个原则,很受通用电气传奇CEO杰克·韦尔奇的推崇。杰克·韦尔奇把自己任内通用电气的成长和股价的上升,很大一部分原因归结为在公司内应用了SMART原则。

如何应用SMART原则呢?举个例子,如果你给自己制定的目标是,我要身体更健康,那这就不是一个符合SMART原则的目标。它只是一个大方向和模糊的目标。一个符合这个原则的目标是这样的:我从下周一开始,每天早起一个小时,跑步3公里。这个目标就是可衡量的具体目标,它有时间表,而且实际可行。

这么好一个工具还是有它的弊端,它会使人眼光受限,过分追求立竿见影的效果。习惯于设定SMART目标的人,倾向于选择简单的和切实可行的任务。对于他们而言,完成任务已经足够,而不大会去思考这项任务的意义。

在企业经营过程中会用到非常多的工具,好处都是显而易见的,弊端及如何规避很少有人考虑。如果我们想要应用SMART原则来设定公司经营目标并和绩效考核挂钩,就必须清楚这项工具的利弊。如果没有弄明白这个原则的弊端,我们大概率会掉进坑里。

另外还有很多理论及工具,例如精益创业的理论很好,可以最低成本的快速试错,找到最佳的产品原型;KPI(关键绩效指标法)很好,可以衡量员工的工作绩效表现;敏捷开发很好,可以让开发团队小步快跑,快速迭代;OKR(目标与关键成果法)很好,可以明确和跟踪目标及其完成情况。我们在实际应用过程中一定要想清楚它们的弊端是什么,应该如何规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