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德成

让我们面对现实,让我们忠于理想

写作是通向未来的一种能力

发布于2018-11-09 09:46:38


2018年11月6日 拍摄于深圳仙湖植物园

我从11月1日开始坚持每天写一篇文章,你现在看到的这一篇是第9篇。我是没有想到自己能坚持下来的,刚开始写的时候,我感觉也就能坚持个三天五天的,对自己的耐心没报什么希望。至于后面能坚持多久,我自己也不清楚,写写看看吧。这么几天写下来之后,我发现写作可以治好了我的“焦虑症”。当然,这里的焦虑症不是医学上的焦虑症,如果真是医学上的焦虑症就必须就医了。

估计有不少朋友会像我一样,稍后阅读类软件中搜集了很多文章根本没有时间去读,随手写的工作感悟散落在各处不成体系,平时胡思乱想的一些想法也都是些碎碎念。这两年的年度计划中我都会把整理自己过往的笔记、处理收藏的文章当作一项重要任务写进去,不过每次处理这项任务时都坚持不了多久,这事一度让我很焦虑。

在坚持写了几篇文章并发布到公众号之后,这种焦虑感竟然神奇的消失了。之前很多想法会像一只无头苍蝇一样,在脑子里到处乱撞,每个问题都思考的不够深入,没有形成具体的结论。在有了要把所思考的问题写出来,发表出来的想法之后,我发现思考问题比之前要更深入、更全面、更有条理化了。写作会倒逼思考,也是思考的节点。

《认知盈余》的作者克莱·舍基曾说过:“在面对当今如此庞大的数据,我们可以采用三个态度:一是视而不见,任其自流;二是采用传统的方式解决;三是采用新的方式对数据进行识辨和筛选。复杂和繁复的数据不是我们要面对的困难,而是我们要提高管理数据的能力。如果大家能从复杂的信息获得简单的能力,大家就获得了通向未来的能力。”

我认为写作就是这种从复杂的信息获得简单的能力。拿我写《我进入“心流”状态的方法》这篇文章来说,“心流”这个话题的笔记之前就做了一些,印象笔记中也搜集了十几篇关于“心流”的文章,对我而言这些信息是复杂的。在写完《我进入“心流”状态的方法》之后,我把“心流”相关的笔记和文章都删除了,只保留了这篇文章。现在对我而言这篇文章就是简单的、可执行的。如果后续在实际的践行中有什么新体会或是读了别人的新观点之后,我只要更新下这篇文章即可,不必再去收藏相关文章,把简单的事情复杂化了。

写作是让复杂信息简单化最好的方式,是通向未来的一种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