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进入“心流”状态的方法

日常工作或生活中,你有没有遇到过效率奇高、完全忘记自我,忘记时间流逝的时候?我想大部分人的答案都是肯定的,我自己一个月中大概有过三五次这样的体验。每次有这种感觉的时候,心情都十分愉悦、信心满满。我想我的大脑此时肯定分泌了很多多巴胺,才让我感觉如此快乐。
美国积极心理学的联合提出者,著名心理学家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赖研究这一心理学现象已经有35年了,他把这种现象叫做“心流”。“心流”指的是我们在做某件事情时,那种投入忘我的状态。在这种状态下,你的效率很高,并且在事情完成之后有一种幸福感。处在这个状态中会有几个特征:做事时会忘记自我,也忘记时间的流逝;有强烈的愉悦感,你觉得自己的每个动作和想法都如同行云流水一样,是朝着目标不断前进的。
当人处于心流状态时,会高度集中注意力,忘记时间的流逝,也能想出更多的新想法和新观点。很多朋友可能会想,既然“心流”状态这么好,要是每天都能有一两次进入这种状态那该多好,一天的工作两三个小时就能做完。可惜的是“心流”状态很难进入,是可遇不可求的。
“心流”不是随叫随到,也大可不必为此伤心难过,我们可以通过一些方法来提升“心流”产生的概率,让自己体验尽可能多的“心流”状态。我自己通过查找资料、阅读相关书籍,再总结自身情况,发现能产生“心流”的活动往往符合四大原则:内心喜欢、目标可衡量、即时反馈、挑战与技能匹配。让手上的任务尽可能满足能产生“心流”状态的四个原则,再加上不被打扰的环境和冥想这两个辅助条件,就是我进入“心流”状态的方法。
- 内心喜欢。做自己真正喜欢做的事情,是进入“心流”状态的基本前提。喜欢还是不喜欢,这一点你是骗不了自己的,很多人说自己喜欢读书,可是每次拿起书本,看不了几页就开始犯困,这种情形下是不可能进入“心流”状态的。
- 目标可衡量。一个清晰可度量的目标,是一项任务的基本要素,没有目标哪来的方向。如果目标比较大应该尽可能分解成多个实际可行的子目标。
- 即时反馈。这也是为什么绝大多数人在玩游戏时能进入“心流”状态,主要就是因为游戏的即时反馈做的太好了。打BOSS的时候,你有多少血,BOSS有多少血,还差多少经验升级都一清二楚。
- 挑战与技能匹配。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赖在《心流》这本书里介绍了这种方法,叫做“技能挑战比”。技能挑战比指的是“任务的挑战难度”和“完成任务所需的能力”之间的一个比例。一般来说,如果给你的任务难度太大,超出你的能力,你可能会觉得难度太大,不敢去做;如果难度太低,你又会觉得无聊,不愿意去做。可是当挑战难度和你的能力匹配时,你做的时候又比较轻松,不能达到最佳状态。只有当难度比你的能力略高一些,但又没有超出你的接受能力时,你才会进入最佳状态,也就是“心流”。
- 不被打扰的环境。我进入“心流”状态最多的地方就是咖啡厅,这地方虽然有时很有点吵,但不会被人打扰,同时我也会把手机静音,放到包里。
- 冥想。现在,冥想经常被当作一种注意力训练方式,已经成为很多人的生活习惯。经过尝试,我发现这种方法对我很受用。
每个人进度心流状态的辅助条件都是不同的,有的人需要通过冥想、有的人需要穿着正装、有的人需要通过沐浴更衣、有的人则需要聆听舒缓的音乐来辅助自己进入“心流”状态,但是主要的四个条件基本都是相同的。
如果你对“心流”状态也有兴趣,你可以通过各种尝试找到提升进入“心流”状态概率的方法,这种体验一定会给你的工作和生活带来更多的乐趣。
本文作者:潘德成
本文链接:https://www.pandecheng.com/articles/201811/85.html
本博客所有文章除特别声明外,均采用 CC BY-NC-SA 3.0 CN 许可协议。转载请注明出处!
如果你想和作者深入探讨一下,请添加作者个人微信,添加请备注“博客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