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德成

让我们面对现实,让我们忠于理想

从5岁牛娃超强简历说起

发布于2018-11-05 07:16:15

最近几天,朋友圈被两个家长的教育故事刷屏了。

一个是当年引起舆论巨大争议的中国式虎妈教育有了新消息。7年过去了,虎妈的大女儿索菲亚在哈佛毕业之后,攻读耶鲁法学研究生,同时加入美国陆军。小女儿即将从哈佛大学毕业,她的GPA是3.9。她说,自己已经准备好离开学校进入社会,她感谢虎妈的教育。

另一个是,最近上海一个5岁小朋友的超强简历在网络上引起了热议。看到这份简历,很多人的第一反应是“我好像这辈子都比不过这个孩子了”。也有“孩子,你快乐吗”这样的担忧。还有“孩子怎么可能做到”这样的质疑。

这个孩子现在是不是快乐?是如何做到的?这样的问题外人是无法得知的。这个孩子的未来会怎样,是不是会像孩子家长规划的那样,我们也是无法预测的。能给出答案的只有时间,只有用事实结果来证实孩子的家长教育方式。

可以说,不管是虎妈,还是这位5岁孩子的家长,他们都是在自己的认知基础上,做出了利益最大化的决策。到目前为止,就孩子教育方式来说,人类还没有总结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在孩子如何教育问题上,更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都能说个一二三四五来。

我们生活的世界是一个复杂系统,复杂系统是不能够被预测的。什么是复杂系统呢?举个例子,最简单的复杂系统是沙堆。比如说你到海滩上用沙子堆沙堆,当你堆到一定高度的时候,整个沙堆就会非常不稳定,随时可能会崩塌。但你无法预测再多放一粒沙子会崩塌,还是多放100粒沙子会崩塌。这就是复杂系统。天气是复杂系统,我们人类社会是复杂系统,孩子的成长教育是复杂系统,有太多的不确定性。复杂系统中谁也不知道哪一种路径是变动环境下的最优解,结果无法预测。

孩子的成长受很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同一套教育方法都会教导出不同性格的孩子出来。这一点,你看看身边那些兄弟姐妹多的,就知道了。一套教育方法是否行之有效,这事几乎不可能被证实。怎么教育孩子,不是一个科学问题,它只是家长的一种行为偏好和决策偏好。

科学问题的基本前提是可证伪的,没有“证伪性”的东西没有必要去纠结好坏。什么是“证伪性”?举个例子,你是一个战士,班长的战前动员称“只要冲锋跑得快,就不会受伤”。你拼尽全力冲了出去,被人血肉模糊地抬了回来,你质疑班长,班长的回答是“那是因为你冲得不够快,否则就不会受伤。”你喷过一口血后慢慢明白了,班长的那句动员根本没有潜在的可以被证明不对的可能性,简单地说就是没有“证伪性”,解释权完全由他,这是句永远正确的骗人鬼话。若动员改为“只要冲锋速度达到每秒5米,就不会受伤”,这就有“证伪性”了,只要有人冲锋速度超过每秒5米还受了伤,就可以证明班长的动员是错的。

纠结哪种教育方法更好,就像纠结是咸粽子好,还是甜粽子好,真的完全没有必要,它仅仅是一种行为偏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