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自己的写作警示
写作是属于那种想着很美好,实践起来很痛苦的正能量行为,几乎人人都想坚持写作,却有99.9%的人坚持不下来。我们这一代人的写作大抵都是从小学的看图说话开始,以大学的毕业论文为终点,毕业之后就很少有人再坚持写作了。毫无疑问,我自己是属于那99.9%里面的一员。我大学毕业之后,断断续续写了200篇左右的文章。这个数量平均到9年时间跨度中,年均20多篇,产量不大,好在一直没有中断。写作让我收获很多,不管是在思维梳理、还是经验总结等方面都有很大的提升。写作还在我职业转型的关键时期帮我获得了一份不错的工作。 用现在眼光看,在这篇文章之前写的文章,质量都不高。总结原因,基本都是思考不够深入和全面,大多都是点到为止造成的。写这篇文章,主要目的是梳理下写作的方法及技巧,希望对自己以后的写作有警醒作用。
01 为什么要写作
输出是倒逼输入最好的方式,写作就是一种有效的输出方式。如果拿人脑和电脑相比较,你会发现有很多相似之处。两者的运作机制都是对信息的加工处理,整个过程包含信息的输入、处理和输出三个过程。从这点看,大脑如果没有持续的输入(学习)和处理信息(思考),输出(写作)的时候你就会无从下笔。只有不断的观察、阅读和思考大脑才会产生源源不断的思绪,这些思绪就是你写作灵感的源泉。从信息输入的角度来看,你只有看到了别人没看到或者别人没留意的东西,你才能写出别人写不出的东西。有了观察,才会有感悟,有了感悟,才会去思考,有了思考,才能写出深刻的东西,这是一连串的充分条件。在写作的过程中你会发现,除非某一个想法或思路已经非常成熟,否则你很难完整的用文字把它表达出来。所以,写作是检验想法或思路是否成熟的有效方法。
写作的动机很重要,会影响你的写作速度和写作质量。为自己而写,因为喜欢才会去写,才不会让写作成为一种负担。写出来的东西首先是给自己看,所以感情一定要真挚,不做作。如果写作是为了别人,那么很容易为了讨好,写出一些虚假、言不由衷的话,自己看了都矫情。为别人写作也容易端架子以表现自身的优越感,故意用一些华丽的辞藻和高大上的观点来哗众取宠,这样的文章不会有人看,这个可以参照学生时期的作文。给自己的写作,整理思路的同时也培养了逻辑感,宣泄了感情。我手写我心,才能写出好的作品。
02 写什么?
一定要写经得起时间考验的文章。文章要想经得起时间考验,内容就必须要有价值,能给人启发感,思考不深入,泛泛而谈的文章肯定不行。在写作的时候,想象下自己当下正在写的文章,是否能经得起时间的考验,能给阅读者带来启发?写作时多想想这样的问题,虽然不能保证文章对一定用户有价值、经得起时间考验,但是一定不会让我们沦为垃圾制造者。我自己在这个坑里面栽的很深,现在翻看自己几年前写的文章,绝大多数不能经得起时间考验。思考不深入、语言不够精炼、胡乱感慨等问题很多。写这篇文章的目的就是警示自己,不要再同一个地方摔倒多次。
选一个好的主题,文章就成功了一半。文章选题忌讳大、空。一篇千字左右的文章承载不了太宽泛的主题,像“如何解决全球贫困问题”、“如何选择另一半”等选题,只能是泛泛而谈。小事情反应大道理,小人物折射真人生。文章选题要言之有物,不能空。可以从细节、小事着手,谈生活感悟、不同视角的观察等接地气的东西,不是高屋建瓴,夸夸其谈,一副高高在上指点江山的样子。
好的选题可以让文章具备天然的传播力,移动互联网时代让读者之间的信息分享变的极为容易。沃顿商学院教授乔纳·伯杰经过多年的经验和调查,他总结出容易被分享内容的几个特征:能够激起读者情感反应的文章;让用户非常愤怒和恐慌的文章;能让读者觉得自己聪明、消息灵通、见多识广的文章;实用且容易记住的文章;有价值的好故事。
写文章绝不能单纯的记人或记事,一定是要反映写作者的思想、人生观价值观,否则文章很容易变成流水账。好的立意一定要新颖的、深刻的。动笔之前一定要想清想写什么,要表达的中心是什么。我给自己规定的写作范围是知识梳理、经验总结、老问题新看法,目标是一篇文章说清楚一个事,解决一个问题,少发牢骚,不做不靠谱的判断。
03 如何写?
3.1 行文结构
列提纲:好的作品一定是条理清晰的,可以看到始终是有一条或多条线索串起来的。在动笔的时候就要想好文章结构,平行、因果、递进等结构的文章写法大不相同。在开始写作之前列个题纲,写出个骨架,就可以做到心中有数,不至于写着写着就跑题。回想我们刚开始写作的时候,语文老师也教导我们先列提纲,再动笔写。这样可以帮我们理清文章主线,先讲什么、中间讲什么、怎么结尾这种逻辑性是可以起到很大作用的。提纲怎么写?最简单的就是“主题-开头-中间-结尾”,在这个框架下细化再细化,到最后,你会发现一篇文章就差不多出来了。这篇文章就是先列提纲,再完善细节的方法写出来的。
列提纲的时候金字塔原则是个不错的工具,可以帮助我们梳理逻辑和观点。金字塔原则是:任何事情都可以归纳出一个中心论点,而此中心论点可由三至七个论据支持,这些一级论据本身也可以是个论点,被二级的三至七个论据支持,如此延伸,状如金字塔。对于金字塔每一层的支持论据,有个极高的要求:MECE(Mutually exclusive and collectively exhaustive),即彼此相互独立不重叠,但是合在一起完全穷尽不遗漏。不遗漏才能不误事,不重叠才能不做无用功。
3.2 行文风格
格式化写作。格式化的标题、格式化的行文结构可以让写作变的很容易。现实当中,很多人会排斥格式化的写作方式,认为这样会限制住自己的思维,写作也会变的像写八股文一样无聊。其实格式化的写作没什么不好的,相反它给你的写作带来不少的帮助。很多经典的作品都是格式化的写作,例如网友总结的武侠小说的十五种“核心场面”――1.仇杀;2.流亡;3.拜师;4.练武;5.复出;6.艳遇;7.遇挫;8.再次拜师;9.情变;10.受伤;11.疗伤;12.得宝;13.扫清帮凶;14.大功告成;15.归隐,就是非常典型的格式化写作。
口语化写作的好处。写文章其实是和读者在对话,口语化写作让写作更容易,读者接受程度也高。口语化的写作方式要求不要频频使用高级词汇。对于语言风格,应该朝着这样的方向走:深入浅出,用最童稚朴素的语言揭示最深刻的道理。文字有节奏一点,废话少一点。语言要生动有趣,有节奏,不要拖泥带水。无论是哪种写作风格,读起来应该都是朗朗上口,很有节奏感和韵律感的。所以,写好之后,可以读一读,看看读起来会不会塞牙卡喉咙。尤其要注意,不要连续地使用“了、啦、的、呀、啊”等语气词作为句子的结尾。口语化写作最好只用逗号和句号完成一篇文章,少用感叹号这种很情绪化的符号。这样的写作像是听一位老者娓娓道来他的人生经历一样,其中滋味靠读者自己感悟和揣摩,而非语言的表达技巧。
3.3 标题如何写
写作的人都了解标题的重要性。一篇文章,没有好的标题,好像你怀才满满,却没有好的学历,大大增加了被别人发现看中的难度。现在的读者,往往是花2秒钟瞥一眼标题,来决定要不要读文章。这也催生了大量的文不对题、挂羊头卖狗肉的标题党。我是比较反感标题党,不过我绝不否认一个好标题的威力。关于标题,我个人的态度是首先能点题,绝对不可以挂羊头卖狗肉;其次标题要能戳中用户的痛点,也就是能恰好说中用户的需求点。读者如果看到标题正好能解决自己的问题,自然也会点击进来看文章。大可必不可为了用户的点击,弄一些子虚乌有,自己看着都恶心的标题出来。
3.4 正文如何写
无论你是写故事,写搞笑的,还是写议论文,都离不开场景的描述,这是最重要的部分。这部分最忌讳的就是白开水式的流水账。例如写夕阳西下的场景,如果只写一句“太阳落山了”,画面感就不强。唐诗宋词中有描写夕阳西下的画面感就很强,例如“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空林网夕阳,寒鸟赴荒园。”语言必须得生动有趣,超过三句太平淡的话,读者往往就会放弃阅读了。
04 写作三大宝
多读: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多读优秀的作品,去学习他们的论证的结构、措辞、看问题的视角等。刚开始可以试着去模仿优秀的作品,久而久之就可以形成自己的特色。例如关于分别的描写,龙应台在《目送》中有那段很经典的描述:"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
多写:长期坚持写作是件非常辛苦的事,这其中的辛苦主要是来自我们在学习消化的过程。写作是一种可以锻炼的能力,多动笔可以提升写作能力。文章、微博、日记等,不论是哪一种写作,都可以锻炼自己的表达能力。对于长期、持续写作,很多碰到没有内容可写的问题,对此李敖的说法是:妓女不能靠性欲才接客,作家也不能靠灵感才写作。写并不难,难的是正确思考和系统性的积累。写作是对信息加工处理并输出的过程,多写才能有效提升自己输入和处理信息的技能。郭德纲在被问是否担心江郎才尽时,他说:“说相声是一门手艺,永远不会有江郎才尽之时,就像炸油条的不会担心江郎才尽。”其实写作也是一种技能,灵感并不是必要条件。始终坚信还未写出来的文章都是最精彩的。
多改:首先要明确一个理念,写 10 篇 60 分的文章,不如多修改几次,写出一篇 90 分的文章。写完不修改的毛病一直伴随我很多年,直到近几年才有所改善。回顾学生时期的作文,真谈不上真正意义上的写作。拿高考作文来说,一般都是在给定一个主题情况下,50分钟左右的时间写一篇800字左右的文章。这样的要求,很难有仔细的修改。初稿完成之后,一定要注意有没有笔误、措辞是否得当、有没有病句和冗余的地方。不要留恋冗余的文字,能删则删,养成简洁表达的习惯。最后再朗读一遍,看表达是否通顺、流畅。曹雪芹写《红楼梦》披阅十载,增删五次,这样才能成就一个经得起时间考验的作品。
05 一些写作技巧:
- 文章力求简洁,不赘述。50字能表达清楚的,一定要不啰嗦成200字,而是思考是否还有精简的余地。
- 多分段落,提升阅读体验。一团密密麻麻的文字在观感度上就失分不少,也使得文章结构模糊,层次不清。新闻写作有种手法叫跳笔,就是句与句之间,段与段之间不用过渡,直接跳跃。使用跳笔要多分段,使得文章灵动活泼。
- 以小见大。立意要大,但切入点要小。写的太大,肯定是全而不精,不会深入,每点东西都扯点,结果什么都写不清楚。你能看到这篇文章就是反例,写作的范围很广,一篇几千字的文章肯定写不全写不好,好在是自己的总结,不必做到面面俱到。
- 开头第一段,与标题无缝衔接。标题把人吸引进来之后,第一段就要与标题呼应,如果别人看了开头还不知道你的文章要说什么,那你就应该考虑要调整结构了。
- 用图片说话。视觉疲劳是网民的通病,尤其是看到一堆文字的时候甚至会有头痛的症状。缓解这种症状的解药之一,就是图片。注意,我们配图是为了用图片说话,而不光是缓解视觉疲劳。图片不能是象征性的,它必须是文章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 让案例再多一点。精彩的例子在于平时的收集、整理,临时抱佛脚很难找到合适的案例。记住,只有长期且系统地收集整理证据才可以攒出合适的精彩案例。
- 聚焦一根主线,有高潮低潮。主线是把文章的各个部分串联起来的一根线,它应该有且仅有一根。且这根线应该是波浪线,在这跟线上面应该有高潮低潮,起此彼伏。这样,你的文章才不至于那么平实无趣。图片、例子、经典的概括性语句是高低潮的最佳载体。
- 结尾要撬开别人的脑门。结尾最重要的不是总结前面说了什么,而是把读者引向一个更广阔的思维空间。很高明的一个手法是最后给读者抛出一个耐人寻味的问题,让他们回家慢慢思考。
本文作者:潘德成
发布时间:2017-04-05 17:53:11
本文链接:https://www.pandecheng.com/articles/201704/50.html
本博客所有文章除特别声明外,均采用 CC BY-NC-SA 3.0 CN 许可协议。转载请注明出处!
如果你想和作者深入探讨一下,请添加作者个人微信,添加请备注“博客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