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奇特的一生》 另外一种时间管理术

《奇特的一生》算是小说形式的人物传记。小说的主人翁有着常人所没有的毅力和耐心,几十年如一日的纪录着自己的时间消耗。我用书中的方法纪录了阅读本书花费的时间,全书供给168页,分两次读完,共计用时2小时35分钟。
他一生取得成就可以用惊人来形容。他生前发表了七十来部学术著作。其中有分散分析、生物分类学、昆虫学方面的经典著作;这些著作在国外广为翻译出版。各种各样的论文和专著,他一共写了五百多印张。五百印张,等于一万二千五百张打字稿。即使以专业作家而论,这也是个庞大的数字。
主人公柳比歇夫的日记(应该是时间纪录)格式如下:
- 乌里扬诺夫斯克。一九六四年四月七日。
- 分类昆虫学(画两张无名袋蛾的图)——三小时十五分。
- 鉴定袋蛾——二十分(1.0)
- 附加工作:给斯拉瓦写信——二小时四十五分(0.5)。
- 社会工作:植物保护小组开会——二小时二十五分。
- 休息:给伊戈尔写信——十分;《乌里扬诺夫斯克真理报》——十分;列夫•托尔斯泰的《塞瓦斯托波尔纪事》——一小时二十五分。
基本工作合计——六小时二十分。
乌里扬诺夫斯克。一九六四年四月八日。
- 分类昆虫学:鉴定袋蛾,结束——二小时二十分。开始写关于袋蛾的报告——一小时五分(1.0)。
- 附加工作:给达维陀娃和布里亚赫尔写信,六页——三小时二十分(0.5)。路途往返——0.5。
- 休息——剃胡子。《乌里扬诺夫斯克真理报》——十五分,《消息报》——十分,《文学报》——二十分;阿•托尔斯泰的《吸血鬼》,六十六页——一小时三十分。听里姆斯基-柯萨科夫的《沙皇的未婚妻》。
基本工作合计——六小时四十五分
看到这里,读者朋友可能会说,他根本就不是个正常人,否则怎么会如此的虐待自己。书的作者前苏联作家格拉宁也有过这样的疑问,用了一章的篇幅来说明柳比歇夫是一个在正常不过的普通人。柳比歇夫只是用自己所建立的独特方法来实现自己的目标,追求自己的理想,他也并没有把这个方法告诉给别人,仅仅是自己时间管理的工具而已。
作者还对质疑时间统计方法的人做了相关的回答,他们认为这种方法会失去自由,等于自我摧残,把自己变成机器。作者做了如下的答复:
“时间统计法不会扼杀灵感,因为人适应它是为了最大限度地利用自己的一切可能性。我们还没有达到一个人能够达到的限度的一半。人的精神潜力再很大程度上原封未动。当我们看到看到人们不善于有价值、有意义地利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全部天赋时,是很痛心的。我们使用自己的办法不科学。充分施展自己的才能——这是每个人和全人类面临的日益增大的任务。柳比歇夫在这个世界上能活多久,这是他不能决定的,可是他,作为一个人,能有充分价值地生活多少时间,却正是由他决定的。而他也做到了充分地施展才能,最大限度地发展自己身上的人的宝贵品质,吸引人们倾慕他。这是他时间统计法的结果,如果同意这样看的话;至少在一定程度上是这样。既然是这样,那么一切关于人是机器的论调还有什么意义呢!”
其实这里作者在回答读者疑问的时候,说的是自由和自律的问题。自由是指人在自己所拥有的领域,自主追求自己设定目标的权利。康德认为自由即自律,他是在此意义上使用自由一词。自律是指在没有人现场监督的情况下,通过自己要求自己,变被动为主动,自觉地遵循法度,拿它来约束自己的言行。自律并不是让一大堆规章制度来层层地束缚自己,而是用自律的行动创造一种井然的秩序,为我们的学习生活争取更大的自由。所以自律是为了更大的自由。
最后说下我对时间统计法的看法。任何一种方法不可能适合所有的人,你感觉对你来说还算适合,你就可以去尝试下;感觉不合适就不要勉强,这是你的自由。网络上有很多网友关于本书的分享,还有自己的实践经验分享,感兴趣的话你可以搜索了解下这种发放。最后要说的是,时间统计法最重要是有一个明确的目标,如果没有明确的目标,期望这种方法来改变你糟糕的现状是非常不现实的。
本文作者:潘德成
本文链接:https://www.pandecheng.com/articles/201611/47.html
本博客所有文章除特别声明外,均采用 CC BY-NC-SA 3.0 CN 许可协议。转载请注明出处!
如果你想和作者深入探讨一下,请添加作者个人微信,添加请备注“博客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