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德成

一个人的气质里,藏着你走过的路,读过的书和爱过的人。

读《精益创业》找到自己的MVP

发布于2013-09-19

我们目前所处的时代,几乎是创业的黄金时代,互联网带来了一次全新的产业革命,全球化更是加剧了这次浪潮。普华永道发布了《2011年中国企业长期激励调研报告》。据统计,中国中小企业的平均寿命仅2.5年,集团企业的平均寿命仅7~8年。中国企业数量众多,但企业的生命周期短,重复走着“一年发家,二年发财,三年倒闭”之路。 拿我自己的亲身经历来说,中小企业最缺乏的是现代化的科学管理制度,对资金的需求倒是其次。

《精益创业》的作者Eric Ries在学习丰田汽车的精益生产之后,结合了自己的经验,提出了“精益创业”的理念,并为推广这一理念付出了很大努力。《精益创业》一书对创业的整个过程作了优秀的提炼:目标客户-小范围试验-反馈修改-产品迭代-获得核心认知-高速增长。这一理念被互联网的大佬们做了很好的普及,他们常挂在嘴边的“快速试错,快速迭代”,“小步快跑”等都是《精益创业》这本书的核心要点。

lean-startup-01.png

瀑布流式的产品开发方式,是传统的软件开发方式,像我们应用的操作系统、桌面软件大多都是用这种方式开发出来的。不过,随着市场的不断发展变化,这种开发方式的弊端也越来越明显,开发出来的产品不符合市场的需求,或达不到用户的要求,这时企业已经付出了大量的成本。让客户的需求来驱动开发,使产品快速灵活地适应市场,被越来越多的公司所采用。瀑布流式的开发方式造就了Windows Vista这个失败的产品,不过,通过Windows Vista这个产品获得了正确的市场认知,才成就了后来的Windows 7。

我自己也有这样的失败项目。2012年5月份开始准备做一套帮助医院服务的管理系统,在经历2个月的策划及需求确认,4个月左右的研发,第一版产品终于完成。满心期待的把产品推向市场之后,市场的反应跟我们的预期相差甚远。后面的几个月,我们根据市场的反馈做了一些调整,但产品总的框架没有动。如果要做大的调整可能会推翻之前的框架,重新开发,这一点决策层是不会答应的,因为再投入时间和资源开发也并不能保证一定能达到市场预期。

这样的例子相信不止我一个人碰到,应该是一个普遍现象。当时,我想到的解决方案是:先帮有意愿的医院做项目,根据他们提出的需求来做服务解决方案。在做了几家医院之后,才开始提炼项目共性形成自己的产品。现在看来,这似乎是个比较保守的方案,虽不能完全保证产品成功,起码会少走很多弯路。

先做项目,提炼共性形成自己的产品,这个方案看起来比较保险,但没有解决问题,因为周期问题可能会让企业丧失市场机会。按照《精益创业》的观点,如果我们一开始不贪大求全,只开发一个模块,就放到市场上去验证,根据反馈获得正确的认知,或许现在已经是个可能给公司带来大量现金流的产品了。已经发生的事情没有如果,正像书中所说的那样,如果我们不能在资源耗尽之前获得对产品的核心认知,那么留给我们的只有失败。

the-lean-startup-02.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