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设计网事》引发的产品思考

今年上半年的主要工作就是产品策划,所以想找关于策划方面的书来看看。于是就找同事借这方面的书籍,他随手给了我一本千鸟的《设计网事》。拿到此书后第一感觉就是书的封面设计挺有意思,花纹形状的镂空,大面积留白,大约少一指宽的封面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读完此书后,感觉正像书中序言描述的那样,这不是一本教案工具书,它最适合在午后的咖啡厅放松静读、或是临睡前偶尔翻阅。对于书中的内容,认同的或是能引起共鸣的观点做了笔记如下,个人观点参杂其中。
- 绝大多数人提到用户体验,首先想到的就是取悦用户,其实不一定。这个要分用户类型的,如果是一些发布广告的用户,也提升他们的用户体验?所以用户体验的范围是有限制的。如果不限制住广告用户,势必会影响正常用户的体验,尤其是对UGC类型的网站来说。
- 以用户为中心。产品忽悠用户的感情,用户就会降低对产品的期望。需求不是研究出来的,概念也不是讨论出来的。
- 设计师代表用户?设计师到底能否代表用户现在也是一个备受争议的话题,好像设计师不能代表用户的意见占据主流,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用户的类型有太多,一个设计师不可能完全体会或是模拟到所用用户对产品的认知过程。书中的观点是设计师经验丰富,全在于心智模型修正地够频繁,只有这样才能在做判断的时候更加贴近于实际情况。
- 用户习惯的力量无穷大,设计师可以干扰,但永远无法改变。网页之间的连接是靠一个个的超链接连接起来的,在几十年的互联网发展历程中,最早的一批互联网设计师设计的产品已经培育起了用户的习惯,比如超链接一般都是蓝色带下划线的字体。要改变这一习惯确实是个大问题,现实中有许多的设计师把超链接设计成黑色且没有下划线,使得用户很迷惑,到底哪地方才是超链接,用户要有一个分辨过程。百度首页直到今天还保留着蓝色带下划线是超链接的习惯。不过站在美学的角度来看,蓝色下划线会严重影响整体的视觉效果,现在越来越多的设计师认为,当用户放到超链接上有明确的提示,用户自然也就会明白这是一个超链接,比如鼠标指针变成手、颜色变化、下划线。
- 对比暗示。大改时,用户会重点看哪些改得不错;小改时,用户会更关注哪些还需再改。从最近豆瓣的用户登录后的首页改版就可以看出,网上的声音大多是反对的声音,更有独立博客主写博客来评论此次的改版是个多么失败的决定。如果站在产品设计的角度来考虑,产品到底要满足什么心智模型的用户要根据产品的发展定位来考虑。能够写博客去评论改版的用户应该算是豆瓣的高级用户,而豆瓣的这次改版恰恰满足的是初级用户的需求。所以就高级用户来说,网站推荐的内容不是自己想要的,或是自己已经看过的,当然会用有很多反对的声音出现。而这些人能通过自己个人影响力,在网上能够产生不大不小的波澜。而对于初级用户来说,用的感觉好或是不好,很难在网上产生什么影响。做为产品设计人员来说,如果只听到高级用户的声音,就下定结论此次改版失败了,我想豆瓣的产品经理不至如此。
- 业务架构以赚钱为中心,信息架构以用户为中心,技术架构以稳定为中心。
- 过剩的信息快餐。信息快餐虽然能让我们大饱眼福,但不能促进用户对信息的有效获取和利用。“网页设计中CSS的18个技巧“,”代码干净的12条军规“,”SEO的5大误区”诸如此类的信息你一定在网上看到过不少。此类信息最明显的效果是让用户激动、热血沸腾、忍不住去点击,类似“技巧、高手、定律、经典”等字眼表达基本相同,都是为吸引眼球而特意安排的。当爱学习的你搜集越来越多的此类资料和知识的不断加深,你会发现此类信息的重合度非常高。当你树立知识结构时,你会赫然发现,曾经保存的经典文章,此时与鸡肋无异。更痛苦的是,此类信息可能对某一知识有好几种解答,而且也很难去辨别哪个是对的或是错的。此类信息对知识结构起不到什么补充作用,温故知新到有可能。
- 产品工作总90%的矛盾来源于沟通不善,90%的沟通不善来源于知识结构的不对等。当团队中的成员有不同问题时,充分的沟通,是解决问题的基础,也是彼此交换知识的过程。
本文作者:潘德成
本文链接:https://www.pandecheng.com/articles/201203/she-ji-wang-shi.html
本博客所有文章除特别声明外,均采用 CC BY-NC-SA 3.0 CN 许可协议。转载请注明出处!
如果你想和作者深入探讨一下,请添加作者个人微信,添加请备注“博客读者”